電池崛起的時代
2021-09-15
作者:
瀏覽量:
電池就是未來的石油。
近幾年電池領域的專利數在眾多行業中遙遙領先。從原材料到電芯,花在研發、擴大全球產能和供應鏈合作上的資金已達數十億美元。
電動車一直在成本上追趕燃油車,目標是到2026年實現與燃油車成本持平。可惜事與愿違,就在過去的10年里,鋰離子電池的價格上漲了90%,其中原材料的價格(尤其是鋰金屬)在去年漲的厲害。
目前的電動車電池以鋰電池為主,鋰金屬價格上漲無疑是在扯后腿。也給致力于全系車型零排放的汽車制造商帶來了些許壓力。
現代電池廠改造相對較為簡單,生產使用各種不同材料的電池,響應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
咨詢公司麥肯錫的電池材料分析師馬克斯·里德(Max Reid)說:“歐洲和美國的制造商在電池材料、前驅體和陰極材料方面嚴重依賴東亞供應商,一個高成本行業卻依賴一個低利潤市場,并且競爭很激烈。”
去年11月,全球性專用化學品公司莊信萬豐集團(Johnson Matthey)宣布退出陰極材料業務,因為成本太高,無法獲得預期利潤,也無法吸引主要的商業伙伴。
Reddie&Grose律師事務所的一位專利律師達斯汀·鮑爾(Dustin Bauer)說:“陰極材料的選擇尤為重要,它通常占到了電池成本的50%。”
為了降低電池成本,緩解原材料壓力,整條供應鏈上的企業都在整合。
比如,特斯拉直接與美國一家礦場簽訂了鎳供應協議,該礦場將于2026年投入生產。特斯拉同時在努力將鋰的來源多樣化,甚至要保證自己在美國的采礦權。
除了寧德時代,巴斯夫還為保時捷與德國電池制造商Customcells的合資企業提供原材料。與中國的蜂巢能源(SVolt)合作開發陰極材料和電池回收技術。
巴斯夫的一位發言人說,該公司一直致力于如何高效提取金屬,避免在回收時金屬遭到破壞而浪費。
總部位于英國謝菲爾德的鈉離子電池研發公司Faradion的技術和運營總監露絲·塞耶斯(Ruth Sayers)說:“目前,千兆工廠在歐洲十分熱門。在客戶群附近建廠,不必滿世界運輸零部件,怎么看都是一件劃算的事,更不用說對于環境也有好處。”
鋰離子,電池,電芯
■
■
■